面對激烈的文化沖突,為了既不忘“老祖宗”,又有所創新和發展,淮海工業集團始終將統一思想、統一行動作為企業重組的首要政治任務——
本報特約記者劉建軍李紅兵
當今世界,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調整、大變革的時期。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不斷加快,企業面臨著全球的競爭,“調整重組”、“轉型升級”成為國家與國家、企業與企業之間提高核心競爭力的主要途徑。在這種發展大勢面前,如何處理好企業調整重組中的文化融合問題,使之產生“1+1>2”的效應,將企業做強做大,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傳承著“紅色基因”的淮海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隸屬于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的國家重點保軍企業,前身是1938年八路軍>總部黃崖洞兵工廠。在解放戰爭時期,榮獲“劉伯承工廠”殊榮,是全國唯一一個以元帥名字命名的兵工廠。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被譽為“太行山上一面旗”,受到國務院通令嘉獎。2011年8月19日,根據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的戰略調整,將惠豐廠和淮海廠進行整合,重組成立了淮海工業集團。
以兵器文化為統領是自覺追求
企業重組不僅僅是一種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和文化行為,是一個對重組單位文化進行整合融合、創新再造的過程。
從淮海工業集團現狀而言,盡管惠豐廠和淮海廠都是從1938年八路軍總部黃崖洞兵工廠走出來的軍工企業,可謂是“一個媽生出來的兩個親兄弟”,但是,從1952年兩廠分開再到2011年整合為淮海集團,時隔60年。兩廠無論是從產品特質上還是從管理風格上,無論是從職工隊伍的行為方式上還是從價值取向上,都存在著一定的文化差異。即便是親兄弟,現在又面臨著在同一個鍋里吃飯的現實問題,到底誰該聽誰的話,到底誰拍板說了算等思想和行為沖突擺在了眼前!重組伊始,淮海工業集團就開始征集企業文化理念??墒窃诔鯇彆?,大家爭得面紅耳赤,吵得不亦樂乎。比如:針對兩廠都有的企業愿景、企業精神、安全、質量、市場、廉潔等理念,各說各有理,各說各的好。
面對激烈的文化沖突,作為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淮海工業集團始終將統一思想、統一行動作為首要的政治任務。為了既不忘“老祖宗”,又有所創新和發展,提出以紅色文化為傳承、以兵工文化為統領,全面貫徹落實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的價值理念,不另搞一套,不提自己的文化理念,通過統一的文化為真正成為“一家人”奠定思想基礎。
讓兵器文化看得見摸得著人人做
眾所周知,文化管理是更高層次的管理。只有推進文化落地,使文化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產生更大的效益?;春9I集團認真貫徹落實“三統一、一融合”的總體部署,緊扣實現兵器文化落地的五個層次(即:知道了→相信了→照做了→堅持了→宣傳了),分“理念、規范、行為”三個方面推進兵器文化進班子、進分廠、進車間、進班組、進崗位,讓兵器文化看得見、摸得著、人人做。
將推進兵器文化落地當成 “一把手”工程,以發揮領導人員在踐行企業文化價值理念體系中的引領、傳播、推動作用為抓手,認真踐行“說到”和“做到”零距離的執行文化,創建了“領導帶頭、監督跟進、即時激勵、持續改善”閉環式的行為文化落地體系。
構建兵器文化“大宣貫”體系,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廠情廠史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投入50萬元與當地政府共建“劉伯承工廠紀念館”,創建紅色文化示范教育基地。長年堅持做早操、吹軍號、唱紅歌,組織召開老領導、老兵工座談會,聽老兵工作報告。對原兩廠電視臺、廣播站、報紙、刊物、網站進行調整組合,形成了“一臺、一站、一報、一刊”。舉辦豐富多彩的職工文化活動。分層次進行兵器文化培訓,讓所有新入廠大學生、復轉軍人等青年職工到黃崖洞尋根問祖成為入廠教育的 “必修課”。開辟“推進兵器文化落地生根”專欄,采訪一線職工,制作電視串播字幕,利用新建的多媒體數字字幕流水播出系統一天24小時滾動播出集團公司價值理念。完成公司南北兩個家屬區15000余戶電視數字化平移轉換,為整合、利用資源奠定基礎。
從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主要領導的多次講話中摘錄了以兵器文化理念為核心的幾十條宣傳標語、口號,制作了300多塊各種規格的宣傳標牌,矗立和懸掛在公司的生產區和生活區。走進淮海工業集團,大門口兩邊懸掛著高15米、寬8米的巨大宣傳牌,一面寫著集團公司企業精神,一面寫著集團公司核心價值觀。進入生產區,從一幅幅全國勞模、省勞模、公司勞模的照片在大馬路兩旁電線桿上高高掛起的 “勞模一條街”,到以十八大代表、全國勞模周建民為背景圖案的集團公司創新理念的巨幅文化宣傳墻,一幕幕,一處處,進班組,到車間,上電桿,掛走廊。分三批對企業形象識別系統(VIS)40余項應用物品進行了修改、完善、制作,使公司所有的辦公用品都有集團公司的VIS標識??傊?,在企業的各個區域,看到的、感覺到的都是兵器文化。
使兵器文化進制度進體系進行為
常言道“綱舉目張”。從淮海工業集團成立至今,無論是歷任黨政主要負責人還是廣大員工都始終將推進兵器文化落地作為一項重中之重的系統工程,帶頭宣貫兵器文化、帶頭講解兵器文化、帶頭執行兵器文化。按照“簡單、務實”的工作文化和“個性化”的管理文化要求,進一步健全了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的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初步建立了集團化的管控機制、市場化的薪酬機制、個性化的考核機制,150余項基本管理制度和流程已經開始運行。
把制度落實到行動上,不斷加大文化建設典型案例的引導力度和各項規章制度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零距離”跟進和激勵力度。完成了精益生產示范區建設,7個內部重點推進單位全部啟動了精益專項改善。全面推進了TPM改善活動,建立了設備自主保全管理流程,提升了設備完好率,精益生產示范區設備完好率達到95%以上。推行物資精益采購,健全安全管理體系。發揮員工集體智慧,2012年共征集合理化建議12315條,節創價值1738.12萬元?;葚S型材不斷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使庫存同比降低了15%,配方材料費下降70元/噸,包裝材料費和燃動費均下降10元/噸。2013年3月,企業對《質量、安全、環保工作責任追究辦法(試行)》進行重新修訂,進一步加大對質量問題的處罰力度,將“零容忍”落到實處,成為堅守的“底線”和保障。
充分發揮先進模范人物在推進兵器文化落地中的典型示范作用。掛勞模像、出勞模書、種勞模樹、寫勞模詩。在工人日報、北京日報、山西日報、中國兵工報、山西工人報、山西經濟日報、山西電視臺和人民網、新華網等主要媒體密集造勢,掀起了“學習周建民、爭當周建民、趕超周建民,為兵器工業添光彩”的熱潮,使一個周建民變成了 “一群周建民”。2012年,企業獲得了“國家技能人才培育工作突出貢獻獎單位”榮譽稱號,成為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唯一一家獲此稱號的成員單位。
加大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督促、落實力度。開展制度執行情況效能監察,開辟“讓兵器文化看得見、摸得著、人人做”專欄,以報紙每期(一正、一反)文化故事并加以點評、配以漫畫的方式,促進文化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啟動 “企業文化管理行為勸導機制”,對有悖于企業文化理念和企業管理制度的行為進行人性化干預,成為文化管理的創新之舉。
淮海工業集團通過以兵器文化為統領,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僅2012年,就實現補貼前利潤同比增加11.6%,在崗職工人均年收入同比增長19%,獲得 “山西省功勛企業”、“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狀”、“山西省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殊榮。
圖為山西省國防科技工業系統領導參觀淮海集團企業文化建設圖片展。 袁園攝